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
参考文献
[1]陈江,人民币升值对安徽省企业出口的影响[J].《企业研究》.2010(24)。
[2]郑征,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——基于2007.9—2010.7中国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[J].《中国市场》.2010(40)。
[3]刘崇献,张自如.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[J].《当代财经》.2006(10)
[4]高雯,史媛媛,吕佳蕊,舒心.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[J].《黑龙江科技信息》.2010(35)
[5]覃晴,古丽慧.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[J].《中国商界》(下半月).2010(11)
[6]谷晓.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[J].《北方经济》.2008(18)
[7]崔民强,赵倩.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初级产品进口的实证检验——基于1995-2008年的数据[J].《求索》.2009(11)
[8]陶小琴,吴泞江.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探析[J].《经营管理者》.2010(15)
[9]陈丽娟.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[J].《黑龙江科技信息》.2009(07)
[10]潘亚岚,吴琴.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[J].《经济论坛》.2009(03)
[11]邱亦维.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1)
[12]李志斌.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调整及其波动率与中美贸易收支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1)
[13]黄静波,孙晓艳.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2)
[14]庄佩芬.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因素实证分析——以福建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例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2)
[15]殷凤,陈宪.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2)
[16]徐建军,汪浩瀚.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[J].《国际贸易问题》.2009(02)
[1]张晓立.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[D].吉林大学,2011(07).
[2]李贺友.人民币升值超2%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[N].新华每日电讯,2010(09).
[3]李莉.百姓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[N].中国财经报,2010(07).
[4]雷鸿.人民币升值:刺向地产的双刃剑[N].中国房地产报,2010(08).
[5]奕颢.人民币升值重在长期效应[N].中国房地产报,2010(03).
[6]新浪财经.外汇.https://aa.sbvv.cn/newsinfo/721349.html.
[7]丁艺.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[J]北京教育学院学报,2006,(04).
[8]王元龙.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[J]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,2005,(03).
[9]张静.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[J]经济与管理,2009,(05).
[10]谢吉丽.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[J]北方经济,2010,(18).
[11]MichaelBleaney.OpennessandRealExchangeRateVolatility:InSearchofanExplanation[J],2008.
[1]陈振彪.假0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研究,机械出版社,2002年版
[2]桑百川.国际资本流动:新趋势与对策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,2003.1
[3]许崇正.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,中国经济出版社,2002
[4]刘升福等:“企业外资并购的表现特征、动因与经济学解释”,《科技管理研究》,2003
[5]陈弘、岳才保:“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策略分析”,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,2003(10)
[6]赵英:“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”,《中国工业经济》,2003(4)
[7]孙敬水等:“外资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八大障碍”,《经济问题探索》,2004(l)
[8]宋亚非.中国企业外资直接投资研究一理论思变与战略构想.大连: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
[9]于良春,陈俊科.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研究.经济学动态,2007
[10]习张谷良,张雪松.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·新财经,2以科,2009
[11]李燕,胡树华.系统论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·中国地质大学学报,2006
[12]JosePhC.Krallinge(2008):Mergers&AequisitionsManagingtheTransaetion.MegrawhillComPanyIne
[13]Coase,Ronald:TheNatureoftheFirm.EeonomiealN.5.,Vol.4,2004
[14]NardozZa,FraneisJ.:AftertheMer:NowWhat?LogingHosPitality,2007
[15]范征:“并购文化整合的过程、类型与方法”《中国软科学》2008
[16]川胡峰:“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文化整合”,《广东商学院学报》,2009,(8)
[17]ChevriP.:RulesfortheRoadinPost-mergerIntegration.offshore,2007
[18]AisaPacificFoundationofCanada.TheEastAsianAutomobile Industry:OpportunityorThreat[R],2005
[19].JamesHendrickson.MergersandacquisitionsasaVehicleto CreateValueinUncertainTimes[J].TheElectricityJournal,
2009
[20]杨雪琴.中国汽车业规模经济的计量分析[J].青海社会科学,2004,1:38-41
[21]程贵孙,叶燕.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分析[J].汽车工业研究,2003,
[1]何炳权,陈裕海.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整合改革研究.海关研究,2006.(1).
[2]钱建中.论出口加工区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区的可行性与相关对策.海关研究.2005.(3).
[3]朱剑冰,董瑾.我国出口加工区建设问题分析[J].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.2004.(5).
[4]中国海关学会出口加工区分会调研组.上海、江苏两地出口加工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.海关研究.2004.(4).
[5]韩金喜,马春明.出口加工区快速通关模式的产生与发展.海关研究.2005.(5).
[6]胡东升.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评价及政策研究.对外经济贸易大学.2006.
[7]余波.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.经济纵横.2006.
[8]周滢.我国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与对策研究.上海交通大学.2009.
[9]李彤.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对策研究.东北大学.2006.
[10]何平均.提高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政策选择.经济纵横.2006.
[11]徐冲.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竞争能力系统分析.东南大学.2005.
[12]刘勇.青岛市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研究.中国海洋大学.2005.
[13]朱官化.上海市松江区工业园区物流研究分析.复旦大学.2007.
[14]何斯斐.我国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.福建师范大学.2008.
[15]蔡莉妍.海关对加工贸易的法律监管研究.大连海事大学.2007.
[16]原帼力.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发展对策探讨.新疆职业大学学报.2007.
[17]王彬.洋山保税港区的自由贸易区转型:“理论与实践的探讨”.复旦大学.2007.
[1]吕在模.1978-2008山东外经贸成就与展望[J].济南:山东友谊出版社,2011
[2]山东省商务厅.山东商务年鉴2003-2011.山东省商务厅,2004-2012
[3]陈佳贵,李洋.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[J].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2
[4]山东省商务厅.山东省商务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[J].山东省商务厅,2013
[5]山东省商务厅,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,山东省农业厅.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(2011-2015年).山东省商务厅,2012
[6]王金南,夏友富,罗宏,葛察忠.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.北京: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,2012.30—33
[7]张灵光.标准化是促进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战略选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:48-53
[8]单宝.以农业标准化战略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竞争力.科技管理研究2011.(12):21—26
[9]卢荣忠.国际贸易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杜,2013.246—330
[10]谢识予.经济博弈论[10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2.137—150
[11]李斯特(德),陈万煦译.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.商务印书馆,2010.200—214
[12]王涛生,黄志红,瞿林.国际市场营销学.长沙: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3.74-100
[13]王迎军,柳茂平.战略管理.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。2012.61-70
[14]迈克尔•波特(美),李明轩,邱如美译.国家竞争优势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12.120—126
[15]迈克尔•波特(美).陈小悦译.竞争优势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12.70—80
[16]徐文燕.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.哈尔滨,东北林业大学,2004.31—33
[17]张曦.黑农江省农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[J].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.71—74
[18]王兴芹.中国水产品出口战略研究[J].青岛,中国海洋大学,2008:30-34
[19]王德章.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选择[J].中国软科学,2013,(9):35—36
[20]张晨露,杨琳.浅议农产品品牌战略与我国农产品出口[J],华商2012:12-13
[21]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.农产品出口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[J].2012,(12):[序号] 主
[22]Chavas.J,M.THolt.AcreageDecisionUnderRisk:TheCaseofCornandSoybeans.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.2009
[23]Houck,J.,MRyan,andA.Subotnik.Soybeansandtheirproducts:Markets,ModelsandPolicy..2008
[24]G.D’’Souza, G. D Cyphers, T. Phipps. Stud y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. Journalof Agricultural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.2010
[1]黄海蓉,傅纯恒.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趋势及对策分析.商业经济文荟.2006,3:93-95.
[2]黎友隆.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市场环境及应对策略.商业时代.2007,5:35-36.
[3]杜小瑜,赵宏.欧盟新的贸易战略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.商务外贸.2003,9.
[4]孙艳华,周力.我国纺织品出口比较优势与市场定位分析———基于规避欧盟贸易壁垒.求索.2008,6.
[5]解全明.浅谈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.理论界.2009,7:57-58.
[6]赵京霞.欧盟新贸易保护措施对我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.行业观察.2004,2:7-12.
[7]斯隽.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.北方经济.2009,2:83-84.
[8]周磊.在欧盟REACH制度下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应对.经贸天地.2009,1:45.
[9]倪雪琦.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研究.外资与经贸.2010,4:45.
[10]肖海霞.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.黑龙江对外经贸.2010,3:29-30.
[11]王庆颖.浅析我国纺织品出口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策略.出国与就业.2011,3.
[12]梁歆梧.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研究.经济理论研究.2009,7:68-70.
[13]吕筠.关于应对欧美对我纺织品出口设限策略的思考.商业经济与管理.2006,8:72-76.
[14]曾理,赵崎.后配额时代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对策研究.商场现代化.2007,9:18-19.
[15]孙磊.《中欧纺织品备忘录》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形势.对外经贸实务.2005,11:5-8.
[16]庄伟.欧盟特保措施法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.特区经济.2009,8:221-222.
[17]范萌萌.欧盟“特保措施”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.市场论坛.2009,5:52-53.
[18]邢洪涛,张亚军.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、问题及对策.商场现代化。2007,12:14-15.
[19]葛婷婷.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与对策.合作经济与科技.2008,6:58.
[20]薛丹,路世昌.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.产业与科技论坛。2009.8:44-45
[21]李善同,何建武.后配额时期中国、美国及欧盟纺织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[J].世界经济,2007,1:26-28
[22]赵京霞.欧盟新贸易保护措施对我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[J].纺织导报,2004.2:12-14
[23]施敏颖.影响纷织品出口美、欧的市场障碍分析[J].对外贸易实务,2005.3:8-9
[24]石奎.欧盟REACH法案引发我国企业危机的对策研究[J].商场现代化,2007.11:23-25
[25]石文娟.REACH法规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[J].纤维广角,2008.2:34-36